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知识

作者: 时间:2013-03-29 点击数:

每年的3月至5月是抑郁症、焦虑症、躁狂症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,发病数约占全年的一半,俗话说“黄花黄,人发狂”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:

(1)春天气压较低,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,造成心理机能的混乱,从而诱发焦虑症、躁狂症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。

(2)春季云雾蒙蒙、阴雨连绵的天气是引发抑郁症的外部因素。

(3)春天多变的气候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较快,容易烦躁不安,从而增大了引发心理疾病的概率。

(4)春季万物复苏,人体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,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。

(5)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春天是一年的开始,有些人会急于改变自我现状,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,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。

春季心理疾患发病的前兆表现,主要有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,如失眠、早醒;情绪不稳、浮躁不安;没有明显原因的持续疲乏感,休息后也难以复原;容易为小事发脾气,或常自责,有内疚惑,自我评价过低等。这时如不加以注意,就会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、抑郁症、焦虑症、躁狂症、精神分裂症等“心病”。

这一季节我们应特别关注:(1)长时间情绪低落的学生(2)多门功课补考的学生(3)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(4)失恋的学生(5)特别孤僻的学生(6)特别自卑的学生(7)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(8)最近行为反常的学生(9)承受挫折能力特别差的学生(10)有重大身体疾病的学生。

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,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调节情绪,时常维护良好心情。

(1)遗忘。不要把今天的烦恼带到明天,多想光明的一面,少想阴暗的一面。

(2)宣泄。苦恼时,找可信任的、谈得来的朋友倾心交谈,将心中的郁闷及时倾吐出来,以免积压成疾。

(3)转移。当情绪不佳时,可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,如写字、打球、唱歌、购物等,从而将心中的苦闷、烦恼、愤怒、忧愁、焦虑等情感转移或替换掉。

(4)宽容。对别人要宽宏大量,不要求别人一定按你的想法去办事,原谅别人的过错,给别人改错的机会。

(5)陶冶身心。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,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,培养生活的乐趣。在工作学习之余,应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,欣赏乡野风光,体验大自然美景。

(6)运动。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,能将由各种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。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,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。在体育运动中,还由于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,注意力进行了转移,能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各种烦恼。再者,运动中的竞争和游戏性质充满了乐趣,能愉悦人的精神,调节不良情绪,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。

(7)放松训练。具体做法是: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,可做深呼吸运动,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,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,此法在心理工作者的数次指导后即可自如运用。

(8)良好的作息习惯。每天尽量同一时间上床睡觉,保障有较充足的睡眠时间,不睡懒觉,这样有利于避免失眠,同样也有利于白天工作学习的开展。

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 版权所有  联系我们